热浪涌动,秋风阵阵。一望无际的稻田里,齐刷刷的稻谷一天天成熟,慢慢地弯下腰,低下头,变得金黄,田野里稻浪翻滚。
每每到了硕果累累的秋天,看到稻田里金黄色的谷穗,总是给人无比的信心和力量。
难以忘怀故乡那一片稻田。故乡门前有条弯弯曲曲的小河,不知是什么年代,祖先们用勤劳与智慧在小河边开创大大小小、高高低低的一片农田,打通一条条用来灌溉的沟渠。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,在田地辛勤劳作的三叔,每当提起老家前的稻田时,总是如数家珍:五斗丘、六斗丘、边田、老虎田、龙王田,共计六十六块稻田,面积一百一十亩。
三叔当过多年小组长,每年春天安排种植计划时,提前让会计拿出土地记录本,对照记录的田块,逐一规划哪些田块用来种油菜花生,哪些田块用来种水稻黄豆。天长日久,全组所有稻田的名字。三叔倒背如流,闭着眼睛就能说出哪个田块叫什么名字,有多少亩面积,是长田还是宽田,是四方田还是圆田。
冬去春来,一年四季,勤耕苦种。种田虽说十分辛苦,但时常也给人带来快乐。五月时节,布谷声声,栀子花开。村里集中力量,把小麦收回家后,就开始抢插中稻秧了。那个时候,没有实现农业机械,为了不误农时,抢抓季节,争取早日把中稻秧栽完,家家户户把劳力拼凑在一起,三五成群地搭伙来栽秧。天麻麻亮,大家早早爬起床,挑着篮子、提着秧马来到秧田里扯秧,坐在秧马上,俯下身子,把秧苗一棵棵扯起来,洗净泥巴,用稻草一把把扎起来,等待秧苗全部扯完,装进篮子里,挑到田埂上,均匀地丢进秧田里。
犁耙水响,刚刚整理出来的秧田里,成群结队的燕子在低空飞翔,男男女女排成一排,弯下腰栽起秧来。尽管腰酸背痛,但是大家依然有说有笑,有的讲着天南海北的故事,有的还唱起栽秧歌。秧田栽了一半,无论是上午或者下午,主人总要送来西瓜、油炸粑、油条或者绿豆粑,还有茶水,让大家填饱肚子。等到一块块稻田全部栽完,主人家里主餐已经煮熟,来到主人家,洗了手,喝点茶,围坐在饭桌上,尽享主人早就用土罐子炖好的腊猪脚、猪尾巴,和一些新鲜小菜。栽完一家的秧苗,继续到下一家。持续十几天时间,直到把所有田块秧苗栽完。忙忙碌碌栽秧的日子,乡村的田野里处处都是欢歌笑语。
最开心快乐的时光当属稻谷收割季节。当田野一片金黄之时,家家户户打草腰,磨镰刀,碾压稻场,做好收割前的准备工作。农村秋收无闲人,天还没有亮,父母亲就拿着镰刀到稻田里割谷,等到火辣辣太阳爬出来,稻谷在太阳底下暴晒一个上午后,就要一捆捆挑到稻场上堆起来。这时的田野里,到处是割谷、捆谷、挑谷的人们,乡村小路上人来人往,人欢马叫。
不多时,村前宽广稻场上,堆满一个个圆圆的谷堆。趁着阳光灿烂的日子,大家又忙着开始打谷。把谷堆打开,均匀地铺开,架好石磙,开始碾压稻谷。赶着黄牛,拖着沉重的石磙,不停地转动、碾压着。
秋收完毕,看到家家户户粮满仓,油满缸,三叔总是说,“要想把自己手里饭碗端稳,端牢,保护好农田是根本,最重要。”三叔总是比别人付出成倍的努力,在种好自家几亩田地时,总还要抽出时间,到稻田里转转,看看有没有人将砖头、瓦片等建筑垃圾倒进稻田,有没有人挤占稻田做房子、猪圈、厕所。
记得有一年,村里几个年轻人找到三叔,想在村前一块稻田里做新房子。听了这些话,似刀子割心,三叔当场拒绝,当着面说,“不能断子孙粮,这好的稻田怎么能做房子!”由于三叔坚决抵制,这些年轻人只好改变主意,将原来老房子进行改造、维修,六亩多稻田才保护下来。
春去秋来,时光在变,许多东西都发生变化,唯独不变的是故乡那六十六块,一百一十亩面积的稻田。由于像三叔这样一群父老乡亲爱田如命,全力保护着农田,辛勤耕种着农田,家乡稻田才能够春种秋收,永保丰收,金黄色的稻谷养育一代又一代人。
几场秋风过,几场秋雨来。时下又逢丰收季节,一望无际的田野里,一定又是金色一片,稻谷金黄之处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,永远充满生机、充满希望的故乡。